摘 要: 概念化的认识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方式,在学习绘画这种形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时,这种认识论往往会使学画者在学习上形成教条化和模式化的思维定势,严重影响学生绘画水平的提升。只有尽快消除概念化的认识、老一套的方法和各种成见才是油画学习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 油画基础教学 概念化认识 思维定势
在绘画教学中不少人往往习惯于以简单化、概念化的思维来观察和表现事物,而不是深入地了解对象,反倒是以一种极其表面化的程式去套应现实生活,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概念化的认识。概念化的认识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方式,在学习绘画这种形象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知识时,这种认识论往往会使学画者在学习上形成教条式和模式化的思维定势,它突出表现为观察对象的主观主义和表现对象的教条主义。
一、相信自己的眼睛
艺术形象总是丰富多彩、生动、具体和有性格的。艺术家要表现活生生的艺术形象,除用“三庭五眼”、“立七坐五盘三半”等从千万形象中抽象出来的一般规律帮助掌握对象外,更重要的是艺术家还必须发现那些不同于一般的特殊东西,具有个性特征的东西。一般概念与一般规律并不等同于艺术真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灵丹妙药”。在油画教学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些学生在油画写生时顾不得仔细观察感受对象,起手就是漫无边际的几道横线、竖线、斜线,然后就急急忙忙地先把色彩画成素描,美其名曰“辅助线找形”、“先交代素描关系”;还有比如说在外景写生时有些人习惯化地认为:近处的必定实远处的必定虚、近处的一定暖远处的一定冷、近处的一定鲜明远处的必定灰暗、近处的就该加强远处的则要减弱……岂不知正是这些概念化的条条框框,这些作茧自缚的“脚手架”,使得学生的绘画感受越来越迟钝,离绘画的状态越来越远,其结果只能画出概念化和模式化的作品——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作品。
绘画是一种视觉艺术,在油画教学中,应该像音乐家训练“听觉”一样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感官。我们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为什么如此强调这一点呢?因为绘画最初是人们看到喜欢或是感兴趣的事物后,凭眼睛观察和记忆画出来的,都是通过眼睛观察对象,再经由大脑指挥手将其记录下来的过程,是一种客观物象在人脑中得到反应并被物化的活动。而目前由于应试教育,这种顺序有被颠倒过来的现象,学生们都是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对象,在观察方法上出现了先入为主和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在表现方法上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画画时完全是一种提前准备好的“按部就班”、“现成熟练”的方法,“以不变应万变”。学生们一天疲于记公式、背方法、练笔法、学调色,到写生时将其拿来套用便是。这些人就用脑海里储存的成法来覆盖亲眼所见之物。这样一来,我们在油画上提出来的个人感受就荡然无存了,绘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无从谈及,久而久之,竟会出现“指鹿为马”的事情:明明是特别亮的颜色,他却画得很暗,明明是很暖的颜色,他却使劲儿往冷画,明明被光打散的形体看不到轮廓线,他却“用心抠”,惟恐不清晰、不明确,明明很清晰的结构,他却云里雾里地拼命虚……这绝非危言耸听,因为这种概念性的认识往往需要通过抽象思维去运算、推理、判断,从而失去绘画上运用所需要的形象思维,以这种方式思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写生的时候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表现对象时失去生动的形象感受能力,养成胡编乱造、主观臆想的坏习惯,画面剩下的自然就是虚假、做作、呆板、死板、平板。
相信自己的眼睛并不等于被动机械地描摹客观对象,它强调的是作画者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对绘画感受的主动运用。当人家问及格里高列斯库作画的奥秘时,他说:“我并无诀窍,无非用自己的眼睛看事物,试图画出我之所见而已。”[1]其实绘画最难的就是葆蓄珍贵的感觉,相信自己的眼睛。观察应该是第一位的,在规则与观察相互冲突时,按照观察作画,这就是所谓的“纯视觉”。也就是说,去观察某个事物,就好像从未见过它一样,不被事物应该是怎样的假设所困扰。有一条简单的规则:每次碰到困惑或混淆的时候,就问自己:“我看到的是什么?”我们常常锻炼自己去观察真实的色彩,要做到这点,我们必须抛弃所有成见,以一个新生婴儿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莫奈曾说:“我多么希望自己曾是一个盲人,然后视力突然恢复,这样我就能见到真实的自然界了。”马蒂斯也强调“画家应该用儿童的眼睛观看世界”。
二、正确认识“胸有成竹”
持先入为主观看方式的人,在下笔前早就知道这幅画的结果是什么,常常是“意在笔先”、“胸有成竹”,但我们对这样的“意在笔先”和“胸有成竹”却要打个问号。意识是动机的出发点,在他们潜意识里一旦形成模式,他们就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在画面上否认客观事实。这绝非“艺术加工”,也非“艺术处理”,因为艺术加工和艺术处理以客观对象为依据,而他们怀疑、甚至脱离这个生动鲜活的依据。他们靠逻辑推理来作画,对象在他们眼中是可有可无的。这样一来,就违背了写生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失去了写生的意义。对此,戴士和先生在《胸无成竹·下笔没有套路》一文中有过精彩论述:“如果事先什么都想好了,什么都安排妥当了再下笔,那画画不就成了‘制造’,成了重复‘生产’?‘胸有成竹’,作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当然不等于照方抓药死守套路。从正面讲,它强调作者在作画过程中要有充分的主动精神,有整体的把握,强调避免琐碎局部的被动抄摹。从反面讲,下笔之前的所谓在胸之成竹,也可以并非‘成熟’、‘完成’之竹,而是有个大体的意味、有个初始的动机,即所谓意向、意象。即使是胸有成竹的一路方法,也留有发挥的余地,在正稿上,在落笔之后,还有迁想妙得的余地,还有神来之笔的余地。而‘胸无成竹’强调的则是精神活动贯穿始终,构思活动直至收笔一直在积极进行。下笔之前,胸中之竹并未生成;落笔之后直至收笔,胸中之竹也一直在生成发育,甚至还有几次大的蜕变。”[3]
三、美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
自然界是多姿多彩的,她提供给画家关于形体、色彩和美的依据,从大自然的“第一自然”到画面上的“第二自然”这一转化过程体现着画家各自不同的审美追求,与之相适应的就是美的形式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表现美的技法与风格也应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谁带的学生画的画就像谁,常常是走进一个画室,几十号人画得画几乎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老师和学生的画不仔细比较根本无从分辨。当然,初学绘画者模仿老师几乎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老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各个历史时期、各个绘画流派、各个绘画大师的不同绘画技法,探究丰富多彩的美的表现方式,而不能将自己的审美趣味、艺术表现样式强加于学生,这样有可能导致学生审美取向的狭隘性,只承认某种固定样式的美,只追求单一样式的表现方式,久而久之,必然会钻入艺术的死胡同。而学生要想尽快地消化吸收老师所授的知识,就要开拓自己的视野,不迷信老师,多做尝试,不怕失败,敢于探索创新。
综上所述,只有尽快消除概念化的认识、老一套的方法和各种成见才是油画学习的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钟涵.廊下巡礼[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1.修订版:197.
[2]亨利·马蒂斯著.钱琮平译.陈志衡校.画家笔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183.
[3]戴士和.写意油画教学[M].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71.
油画基础教学中各种绘画观念的建立
来源::未知 | 作者:德克萨斯扑克网站-APP下载* | 本文已影响 人
随机阅读
- [美术] 试论平面设计中吉祥图案的
- [美术] 纵观中国水彩画的趋利与利
- [美术] 优化美术教学方法 放大美
- [美术] 水彩画艺术特色论
- [美术] 情感的力量与色彩的表现
- [美术] 试论西方现代美术中的具象
- [美术] 计算机美术设计与传,统美
- [美术] 浅议通识教育体系中的美术
- [美术] 城市景观元素的浅议
- [美术] 浅析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对中
- [美术] 探析民间文化对动漫艺术的
- [美术] 浅谈风景油画的表现方法
- [美术] 浅谈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
- [美术] 图形创意的三大表现手段的
- [美术] 关于现代中国水墨画中水墨
- [美术] 试论现代油画对传统油画的
- [美术] 浅谈现代水墨画的风格特点
- [美术] 关于中学水粉画教学的几点
- [美术] 浅析素描基础教学的一些新
- [美术] 对图形创意的几点分析
- [美术] 写实油画语言浅析
- [美术] 浅谈美术理论在美术教育中
- [美术] 浅谈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
- [美术] 论中国画与水彩画的异曲同
- [美术] 浅析民间美术在学校美术教
- [美术] 试析油画创作实践过程中的